恩惠全人關懷協會成立C級2.0巷弄長照站僅一年時間(2019年4月),卻可發現其已深根社區許久,長期進行在地關懷的服務,如外配據點,獨居長輩送餐服務(信義、仁愛區)、美食課程和重陽節活動等特定節日活動。從一開始的啟動,社區長輩可能因宗教各種因素而猶豫進到據點來,到嘗試進來,發現很放鬆自在且有安全感,如今透過據點工作人員的引導和鼓勵,思考自己可以貢獻什麼,和協會共同經營這個據點,關懷長者。

來到據點的長輩身上都有十八般武藝,也非常有智慧。經歷過年輕時候的風光歲月,以及面臨年紀漸長與時代的變遷中感到過沮喪、消沉的他們,只因來到這裡,感受到長照員、牧師、志工老師等人員,以及社區其他長輩的正面回應(「你很棒啊」等等),為社區長輩對生活的態度有了轉變,開始願意走出來參與社區活動,甚至擔任志工老師,將自己豐富人生經驗與技能分享給社區,凝聚社區意識與互助關係。即便是80幾歲的高齡長輩,也成為據點相當可靠的人力之一。據點與社區建立緊密、互助的關係,從中發掘在地力量,讓社區長輩有發揮的平台。透過創立line群組(目前70幾位長輩),促使連結的產生,也藉此來推動、發展據點,並鼓勵長輩持續來參加活動。約半年後,才開始招募志工,給志工表來調查誰願意授課或幫忙當人力(電話問安、探訪、餐飲等),成立一個志工團隊,10幾個長輩志工一直做到現在。(照片:志工團隊合照-出遊,大餐)

長輩志工會很盡力,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,讓長照員玉瑩覺得很放心。(玉瑩:「明天休假一天。」社區長輩:「好,沒有問題,交給我。」)另一位年輕時身為船長的長輩,跑過世界各地,在據點會分享豐富的經驗及協助教初階日文。90幾歲的爺爺,每天比長照員玉瑩更早到據點,幫忙占車位。其他長輩也會做很多其它讓人感到溫暖、感激的事,如相互幫忙帶早餐,帶食物到據點與他人共享。據點有時會有小孩來,老少互動就如同祖孫關係那般溫馨。
在面對老化的諸多不便,以及老年生活上的調整和安排上,據點提供一個友善的空間讓他們找尋自己所想要的。一開始很多長輩會覺得自己這麼老了,什麼事都不會做了,以一種「過一天,算一天」的消極、悲觀態度過日子。來到據點之後,卻開始有正向的改變。

曾為基隆商工的教官,輕中度失智長輩,因其太太開始來到據點,與之關係回溫與修復。原本覺得帶他是個累贅,在據點鼓勵太太帶先生來後,太太看見先生參加活動很開心,甚至在先生成功過關後,主動給獎勵,親他臉頰(已經幾十年沒有這麼溫柔對待先生,或有這樣親密的舉動),在老師的鼓勵下,先生也親回去。這對於長輩型的照顧者來說,是夠喘息、紓解壓力的地方。

這位太太自尊心強,不希望連累孩子,就算頭暈,也會告訴自己要撐下去,因為家中還有個人要照顧。經歷先生失智以及喪子,曾有重度憂鬱症。據點的開設,鼓勵她走出來進到教會與據點,才慢慢走出來。見證分享時,提到「每天生活重心就在這裡,每天都有個地方可以讓我來,有了身心靈上的提升和照看,重拾對生活的動力。」)

社區中設立這個地點,可在社區長輩需要的時候,有另一個被支持和關心的地方。長輩把這邊當作第2個家,在發生意外或有需要幫忙時,據點總是站在第一線,主動走進社區陪伴和關懷長者。如腦部萎縮的70歲長輩(實際上身體功能已90歲),跌倒時,警察第一通知的是據點的工作人員。另外,據點工作人員曾觀察到並提醒長輩,他臉面神經有些微歪斜。在上英文課時,突然昏倒。送至醫院時,反而請據點工作人員進到家中拿較私密的東西,從中看到長輩非常信任據點人員,有建立非常好的信任關係。有時只是順手就能幫忙長輩做些事,可意義上對長輩很大,因為若長輩遇到類似事情,卻較缺乏家庭支持,那麼他們怎麼辦?亦曾有社區長輩主動致電表示自己餓了3天,但安排送餐的服務幾天後才會開始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據點人員除了送餐過去,其他人也積極幫忙收集一些額外的食物帶去,盡可能來找自己有的資源給需要的人。目前會來據點的長輩都是相對處境、身體功能較好的,張牧師希望能夠走進社區角落發掘一直被忽視到的,真正需要的長輩,照顧到社區中的弱勢、貧困者。感受到人與人的距離很近,這才發現社區這麼近的地方有一個需要的人,同時也要顧慮到每位長輩各自的一些顧慮(擔心鄰居知道等等)。(照片:社區關懷訪視)

長照員玉瑩剛開始來的時候,感覺自己的角色是要服務、協助他們(work for),但往往最後會發現,他們也在回饋我們,與我們一起工作的(work with)。他們在幫助據點,幫助社區。與長輩們的關係,就如同長輩照顧後輩。長輩曾表示「不知道會什麼,看她忙來忙去,就會很想要幫助玉瑩。」一種願意去付出、關心、照顧別人的心,是社區長輩非常棒的特質與內在力量,會主動詢問「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?我很樂意幫忙。」玉瑩很感謝主,剛好自己較依賴型、親切的個性,放在這個位置,非常適合,容易與長輩們建立關係和工作。長輩的熱心做事,即使只是小小的舉動和關心的話語(幫忙佔停車位、帶早餐給我吃,「不變胖才怪」),都令人感到很溫暖。和長輩們相處很自在且不用做作,也能更接納並展現真實的自己。「我們相互體貼、感激彼此,而在互助的過程中,自己也覺得一點都不辛苦,反而受到社區長輩太多太多的照顧和關心。」

「在這個過程中,看見上一代的長輩非常棒的特質(如很賢慧,會煮菜,做衣服等)。或許我們這一代的人會的東西,長輩不會,但長輩會的東西,年輕一輩的我們也不會。玉瑩的媽媽也志願當拉身操的種子老師。神沒有只醫治媽媽的淋巴癌,也透過這個空間,讓媽媽可以持續為自己以及其他長輩的健康努力。在這個據點,是一個互相交流、成長的地方,將自己交給彼此,共同創造出快樂的回憶與生活。」(照片:玉瑩媽媽帶拉身操)

恩惠全人關懷協會

進入

安樂關懷協會

進入

孝賢長青關懷協會

進入

樂一社區發展協會

進入

“Where there is no human connection, there is no compassion. Without campassion, then community, commitment, loving-kindness, human understanding, and peace all shrivel.”

Susan VreelandAmerican auth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