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在地經營70年的安樂教會,遠遠便聽見C級巷弄長照站傳出健康操老師洪亮的聲音。走近一看,教室內坐滿社區長輩,神情愉快且認真地跟著老師做操,而一旁的志工穿梭在教室內,協助長輩做好每個動作。在施牧師的話語中,看見教會因著信仰與使命,為趨於老化的社區努力做出的變革與新嘗試。
轉化
教會為了拓展銀髮事工,在施牧師和教友積極投入下,2017年11月試辦每週一個半天的「安樂松年快樂學堂」,試辦期間安排健康操、卡拉Ok歌唱教學、美勞、陶笛班、養生課程以及供餐等。不到一年的試辦期間,雖面臨來自社區的抗拒和不熟悉感,仍以關懷與開放的心情面對,漸漸走進社區,用心了解社區長輩的需求和想法,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參與課程,與其他長輩互動。在快樂學堂的基礎之下,於2018年暑假正式成立C級巷弄長照站,結合公部門資源,改善教會無障礙空間與硬體設備(醫輔設備、健身器材、卡拉伴唱機等),成為基隆中山區唯一每週5天10個時段皆安排課程活動的據點。
關懷安樂
據點的老師與志工團隊貢獻自身專業與時間,並結合來自衛福部長照中心、基隆市府社會處、西華里里長、伊甸基金會、基隆靈糧堂、菲特邦健康管理、關渡樂齡、劍橋教會等公私部門資源,充分安排據點的課程,透過養生拍打、延緩失智課程、保健課程、歡唱卡拉Ok、語言教學(英文、日文),甚至還有理財課程與繪本說故事等有趣的活動課程。繪本說故事中,老師與志工帶領社區長輩回顧自身的生命故事。呷健康顧勇健課程增進長輩健康飲食知能。(照片:卡拉Ok教唱班,45位以上的社區長輩坐滿教室,透過唱歌彼此陪伴與建立自信心)
多元的課程設計與安排,加上教會的和善與真誠,使社區長輩及其家庭漸漸放下對教會的防備,願意走出家門(將近50位固定學員當中,九成長輩初次接觸教會)。另外,除了定期走進社區進行問安與關懷訪視,亦成為社區家庭喘息服務及失智長輩日照服務的友善場所,落實教會服務社區,關懷社區的理想。
安樂 迎向陽光
92歲的吳邱紅阿嬤住教會對面,為據點最年長的長輩,因為參加據點活動而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,更充實和快樂。身為大家口中的「班長」,在據點不只學習到許多知識,更因此結識了鄰居,成為好友,成為彼此人生中重要的人。班長就如同「姐姐」般的角色,主動關心其他長輩,不只被陪伴,也陪伴他人。社區長輩相互陪伴,透過如拉密(數字桌遊)連結感情,和據點的小燕子、阿桃成為課程中的三劍客,活動少不了三位的身影。
將近80歲的小燕7年前喪偶,經常陷入想念和不捨的情緒,心情低落不願出門,想一走了之。雖然小兒子常常打電話關心她,但平時孩子忙於自己的家庭與工作,依然難以走出喪夫的悲傷與淚水。在據點與班長相遇與結識,有許多人的相伴,小燕原本的生活也開始不再像以往灰黯孤單,甚至有了很多不同的自我挑戰、突破與學習,如學習唱歌並在觀眾面前演出。現在經常會與家人與左鄰右舍的朋友分享自己在據點的點點滴滴(走出家門,來安樂享平安),而家人也看見自己變得更喜樂有自信。
對義良來說,據點是令妻子感到放心的地方。生活中樂於陪伴害羞內向的妻子,據點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充實快樂,不但學卡拉OK歌唱、英文和日文,教許多新朋友,甚至能讓妻子願意一起來參加據點歌唱活動,促進夫妻兩關係。
多年前驗出C肝帶原者,讓精彩的退休生活變了調,得按部就班吃藥。接受身體的疾病不容易,但據點的健康課程講座幫助正發從根本的飲食營養,漸漸改善免疫力。有老師與據點同伴的陪伴和支持,使自己更樂觀看待自身疾病,而參加課程半年後,肝指數竟恢復正常,身體有了正向的變化。
身為原住民的里杏‧狄波斯30歲因車禍昏迷長達一年,丟了國小教師工作,論及婚嫁的對象也離開。之後的25年以來,因教會而重拾對生命的熱忱。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安樂教會,參加志工研習充實自己,投入據點志工服務。來到據點,她特別喜歡和社區長輩聊天交流,學習台語,將自己在教會中所得到的接納與關懷散播出去,形成愛的循環。
永山心中懷有「為民服務」的理想,已投入從事社區志工20年以上,用實際行動行善,希望藉由自身能力回饋社會。即便退休後,依然依循這樣的理念,進到安樂關懷據點,希望能為長輩帶來開心的學習和溫暖的陪伴。「凡是從心出發,把事情做好,做對,做滿,讓別人因為我們的付出而得到益處就問心無愧。」
面對如何動員教友不只為教會內的長輩舉辦活動課程,帶領教會走入社區,成為社區長輩熟悉且信任的地方,施牧師秉持公平,一視同仁的心態。走進據點,不論你有何社政經背景,祖籍、種族為何,自身健康狀況為何或信奉何種宗教等,這些差異為據點帶來多元性和共融的平台。有長輩學習如何放下對外省夥伴之成見,以及漸漸能同理和主動關懷與自己不同的人,如動作或說話緩慢不清的同伴。
雖然當初有信仰、經驗、硬體設備、人力等方面的阻礙,教會仍秉持樂觀積極的態度,以及為他人服務的信念,在伊甸基金會基隆區區長的協助下,於15天內完成計畫書並申請成為長照據點的一員。長輩的相互陪伴,老師與志工的友善與接納,使社區長輩感到被歡迎、有價值。這樣親切又溫暖的場所,促使原本僅個位數長輩參與活動,成長至每週將近200位長輩走進據點參加課程和供餐,教會成功融入社區生活中,為教會開創未來更好的發展,同時也成為社區在地的好夥伴,成為連結社區資源的平台,落實鄰里相互扶持的精神,共許一個有人情味的鄰里。